理论上来讲,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一个主体,而“情感营销”正是抓住了这一点,企业把消费者个人情感差异与需求作为品牌营销战略,通过借助情感包装、情感促销、情感广告、情感口碑、情感设计等手段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。因此,“情感营销”成为了最有效的品牌营销方式。特别是在粉丝经济时代,各行各业都在忙活“情感营销”,实木地板行业也不例外。然而,实木地板企业被这个全新的媒介逼着往情感营销的方向走,越来越多的千篇一律,消费者再次“审美疲劳”,这似乎与初衷背道而驰了。
千篇一律的情感营销有哪些弊端?
时下,满大街都是例如 “自信、独立、战斗不止”等鸡血满满的广告语;或者“爱、呵护、懂你”等充满温情的广告语;又或者“专注匠心、环保品质”等情怀满满的广告语。尤其节日假期了,各行业就会变本加厉的进行情感营销。这些千篇一律的广告往往有些不知所云,主次不分,略显生硬造作。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,这类让人膈应的情感营销,给人一种“吃饱了撑着了”的感觉。
那么,千篇一律的情感营销有哪些弊端?首先,品牌资产被无限制的肆意延伸:不仅没有利用好既有的品牌资产,反而会为品牌资产带来损害。比如原本某实木地板品牌与“温情”“奋斗”等压根不沾边,如果非要提温情、奋斗,就很容易侵蚀品牌原来的资产,反而让消费者无法在认知中准确的去记忆和筛选品牌。
其次,实木地板品牌内涵被过度解读,容易患“情怀病”,太过沉重的情感反而让消费者心生负累、不敢过于亲近品牌,更加与品牌划清界限。比如一个非常大众的实木地板品牌,如果非要反复宣传某种高尚的情感/精神,反而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奇葩感觉,敬而远之。
哪些实木地板企业要慎用“情感营销”?
首先,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,中国至今都缺乏“国际性或者全国性的实木地板品牌”,反而是在区域城市,可能还有一些所谓的区域性品牌。这类不是品牌的品牌,对消费者来说,毫无任何品牌资产的联想。这类品牌,如果随便做所谓的情感营销,不仅对品牌没有多少实际价值,反而会将品牌形象越搅越浑。
其次,还没有明确品牌资产的企业。这类企业比第一类好点,至少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品牌资产,只是缺乏梳理。比如,我们目前在市场上比较畅销的知名实木地板品牌,虽然它们已经有一定消费群与口碑评价,创始人也有一些对品牌的设想,但是品牌资产并不完全等于口碑、也不完全是靠创始人自己想怎样就怎样。品牌资产,是需要基于品牌自身特点、与整个市场的调查分析,以及对消费者的深入洞察,最终才能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品牌资产标准。如果没有梳理与明确品牌资产而盲目做情感营销推广,就会充满了主观性与不确定性。
还有,功能差异性非常强的实木地板品牌企业。这类企业,品牌已经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——功能差异性明显,他们只需集中精力在功能营销上,并不用费心思去琢磨情感营销。如果盲目进行情感营销会浪费时间,最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很大。很多时候,市场部热衷于情感营销,并非是源于生意目的,而是为了给自己的简历增加一些靓丽的案例,能在圈内晒出来,这等同于“面子营销”。我们都知道,70/80年代的传统营销世界中,也有很多个体户都热衷于这类面子营销,但最终做成大品牌的却寥寥无几。
再次,非常依赖线下体验的实木地板企业。这类企业与第三类类似,并非不是不可以用情感营销,而是要“慎用”,因为机会成本太大。同样的营销预算,如果你投资在功能宣传上,或者提升线下体验,可能会有更大的投资回报率。
最后,本身形象是高冷或有距离感的实木地板企业。这类企业品牌的成功秘诀,本身可能就是“高冷”,如果一旦滥用情感营销,和消费者距离超过了自己品牌本身应该有的限度,那就很容易降低品牌形象。短期内,不适当的情感营销,可能带来知名度与销量的极大提升,但长期对品牌有损。
总结:很多实木地板企业在情感营销时,因为无法找到符合自身品牌资产的思路,就容易抄袭别人。抄袭在营销界是非常常见的,并不一定是坏事。形式上的抄袭,或并无不妥;但思想上的抄袭,问题就很大了,因为消费者并非根据实木地板品牌营销的形式去记忆品牌,而是根据思想。如果思想抄袭,很容易让消费者无法辨识品牌,或者审美疲劳。
- END -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