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笔者到一家智能芯片技术公司调研,该公司通过三个芯片解决了筒灯、射灯、灯带、吸顶灯等照明产品的智能化升级,且其智能化方案摒弃了传统大而全、面面俱到的过度设计,聚焦解决调光调色和场景控制等刚需问题,升级后智能照明产品的成本与非智能产品相差无几。据说,该公司的智能芯片在古镇灯饰行业智能家居灯、筒射灯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60%。
智能是照明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,也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。
近年来,各大照明企业纷纷布局智能照明市场,积极与华为、阿里巴巴、百度、小米等生态链合作推出智能照明产品,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加快对全屋智能家居系统的全面布局。智能连接和云服务平台也积极跨界,行业内催生出了几个围绕智能照明的全产业链技术联盟。
目前,智能照明市场的刚需还只是调光调色和场景控制等功能,但被冠以物联网、全屋智能等概念之后,成为了“黑科技”般神乎其神的存在。结果,大家对于产品功能的设计越来越复杂,成本自然也是居高不下,智能照明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都变得高不可攀,难以在市场上推广普及。对此,不光消费者一头雾水,连行业内的厂商也被搞的晕头转向。
目前,小米生态链已经在全球激活了2.52亿个智能硬件,天猫精灵用户突破2.72亿个,华为累计3亿多个……企业的市值也随着智能模块激活数量的增加水涨船高。对此,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开始选边站队,有的牵手华为、阿里巴巴、小米,有的签约涂鸦、雅观智能等,但大都标准不一、各自为战。
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消息,2020年全国总计完成灯具及照明产量42.8亿套(台、个)。如果每个灯安装一个智能模块的话,就意味着一年就创造了至少42.8亿个智能模块的市场规模。任何一个公司智能模块安装到照明行业的企业,都将会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第一 。
但是,为何那么多智能照明联盟运作了多年仍旧无法实现整合目标呢?其实,无外乎三个原因:
第一,智能网关、智能传感器等市场尚未形成头部品牌效应,经营渠道分散,且智能模块价格高昂,甚至有的一个模块比整个灯的成本还高;
第二,跨界而来的平台和企业都是想整合行业的企业,成就自己的资本故事和上市梦,没有兼顾相关各方的利益,这无异于“与虎谋皮”。没有各方共赢的方案,企业实质性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太高,目前大都只是停留在坐而论道、签约合影、宣传造势的层面。
第三,目前智能技术平台林立,大而不强,在关键连接协议使用、价格尺度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,导致照明企业无所适从,只能根据业主方需求选择相应的智能连接控制平台合作。
那么,作为照明企业,到底应该如何躬身入局,积极拥抱智能带来的丰厚利润和市场机遇呢?
首先,照明+智能循序渐进,先针对当下消费者刚需的调光调色、场景控制等实现“轻智能”,摒弃华而不实的高成本配置,适用就好,以实现消费群体的普惠化和价格亲民化;
其次,根据自身产品特点选定某个主要的战略合作伙伴,软硬件技术结合,进行创新,哪怕只能局限于某一种平台的控制,先抢占先机,迅速占领市场;
第三,整合优质资源,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照明产业平台。如果亮点奖行业领袖品牌能够联合发起成立一家物联网技术公司,共同选定同一个平台的智能控制模块,根据各个公司激活数量配置公司股份,便可迅速整合起一个激活量超过5亿甚至10亿级的智能照明平台,并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、激活量、市值皆是第一的物联网平台上市公司。并且,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分享自己应得的市场和利益。
智能照明究竟何时可以普及?答案是:当智能照明产品价格接近非智能产品的时候。这是常识,亦是市场规律!
- END -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