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中国品牌榜 >> 照明 >> 照明资讯 >> 浏览文章

从功能到情感:照明行业的“私人订制”革命

发布日期:2025年03月29日 来源:本站原创 【字体: 】 浏览次数:

当“家”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核心载体,家居照明已从单一的功能性需求演变为空间美学的关键要素。据艾瑞咨询《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照明市场报告》显示,2024年国内家居照明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,其中个性化定制产品增速高达35%,远超传统标准化灯具。消费者对灯光的期待不再局限于“照亮房间”,而是追求与个人生活方式、审美偏好甚至情绪需求的深度契合。这一趋势的背后,是消费升级、技术迭代与场景化需求交织下的产业转型。

一、需求分化:从“千人一面”到“一人一灯”

1. 年轻群体主导的“悦己经济”崛起

Z世代及新中产阶层成为家居消费主力军。他们对“家”的定义更强调个性表达与精神共鸣:北欧极简风、新中式禅意、赛博朋克科技感……多元审美催生细分市场。例如,小米生态链品牌Yeelight推出的“光域系列”支持用户通过APP自定义灯带颜色、亮度和动态效果,上线三个月销量突破50万套,印证了“场景化情绪照明”的市场潜力。

2. 健康与智能的双重驱动

后疫情时代,居家办公场景常态化推动“健康照明”需求爆发。可调节色温(2700K-6500K)、模拟自然光节律的灯具成为新刚需。松下照明2024年发布的“Circadian Rhythm”系列,通过AI算法联动室内外光线变化,动态优化人体生物钟,在高端市场市占率提升至22%。与此同时,智能互联技术让定制门槛降低:华为HiLink平台已接入超1000款灯具,用户可语音设置“阅读模式”“观影灯光”等个性化方案。

二、技术破局:柔性生产与模块化设计的双向赋能

1. 工业4.0重构生产逻辑

传统照明企业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“大规模定制”。雷士照明2024年启用佛山柔性智造基地,通过3D打印、激光切割等技术,将定制灯具的交货周期从30天压缩至7天,且成本仅比标准品高15%。欧普照明则推出“设计云平台”,消费者可在线组合灯罩材质(布艺、玻璃、亚克力)、灯臂形态(曲线、折线、悬浮),实时生成3D效果图并直连工厂生产。

2. 模块化设计的场景适配创新

“像搭积木一样设计灯光”成为行业新范式。飞利浦Hue系列最新推出的“Play Gradient Lightstrip”采用磁吸拼接模块,用户可自由裁剪长度并弯曲成拱门、波浪等形态,适配异形空间。设计师品牌“造物”更是将灯具模块与家具融合:书架嵌合条形灯、茶几底部隐藏氛围光带,实现功能与美学的无缝衔接。

三、跨界融合:照明产业的“破圈”实验

1. 从硬件到内容生态的延伸

照明企业正通过IP联名、数字艺术合作抢占用户心智。2024年,雷士与故宫文创联名推出“二十四节气光效包”,灯具可随手机定位同步展示不同季节的晨曦暮色;意大利品牌Flos则与数字艺术家Refik Anadol合作,开发能实时渲染AI生成画面的智能吊灯,单件售价超10万元仍被高端用户抢购。

2. 元宇宙场景的虚实共生

虚拟空间需求反向赋能实体照明设计。三雄极光在“百度希壤”元宇宙平台开设虚拟展厅,用户可体验灯光对虚拟家居风格的重塑效果,并一键生成实体订单。此外,AR试灯应用爆发式增长:淘宝“魔灯”功能支持用户手机扫描房间后,叠加不同灯具的投射效果,转化率比传统图文展示高3倍。

四、挑战与未来:定制化的边界与突破

尽管前景广阔,个性化定制仍面临行业痛点。一是供应链效率与成本平衡难题,小批量订单对仓储物流提出更高要求;二是设计版权保护机制缺失,某电商平台曾出现数千家店铺盗用原创灯饰设计图的纠纷。

未来趋势已现端倪:

- AI设计助手普及化:ChatGPT类工具将接入照明设计软件,输入“法式复古客厅+预算5000元”即可生成10套方案。

- 材料创新推动环保定制:生物可降解灯罩(如蘑菇菌丝体材料)、太阳能驱动无线灯具将进一步降低个性化产品的环境成本。

- 全屋光环境系统化:海尔智家等企业布局“空间光方案”,通过毫米波雷达感知人体活动,自动调节各区域照明参数,实现“隐形定制”。

结语:灯光即媒介,照亮生活更定义生活

家居照明的个性化浪潮,本质是一场“以人为本”的空间革命。当技术让定制不再是奢侈品,当灯光成为连接物理空间与精神世界的柔性媒介,家的意义也在光影变幻中被重新书写。对于企业而言,唯有将用户需求洞察、技术创新与美学表达深度融合,方能在这场“光的进化”中抢占先机。


- END -

相关阅读:
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